近日,江蘇省雨花臺區長虹路445號同心公益共同體雙托基地內,一場以“屠呦呦——踐行科學家精神的楷模”為主題的宣講活動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江蘇省科協指導,雨花臺區科協與賽虹橋街道主辦,南京市(政協)智庫聯盟、長虹路社區、揚子晚報等單位協辦,吸引百余名科技工作者、學生及市民參與。
愛國:青蒿素——中醫藥造福世界的中國禮物
活動特邀南京腦科醫院心境障礙科病區主任、主任醫師劉剛博士擔任主講嘉賓。劉剛博士兼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社會心理服務研究協作組委員、物質成癮學組委員等多項職務,長期從事精神科臨床與教學工作,主持及參與國家、省市級課題11項,發表SCI論文15篇。他以“愛國、奉獻、創新”為核心,結合屠呦呦的科研歷程,深入剖析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內涵。
劉剛博士以屠呦呦團隊2019年青蒿素抗瘧新成果為切入點,指出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他提到,屠呦呦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其研究成果使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重獲生機,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ACT)至今仍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瘧疾治療最佳方案。“屠呦呦的名字與《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的詩句相連,仿佛歷史早已注定了她與青蒿的緣分。”劉剛強調,這一發現不僅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更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奉獻:科學研究需超越名利,心懷家國
針對屠呦呦“科學研究不是為了爭名爭利”的奉獻精神,劉剛博士回顧了青蒿素研發的艱辛歷程。從1969年接手“523”抗瘧項目,到1972年首次提取出100%活性的青蒿素,屠呦呦和團隊歷經兩千余次實驗,篩選兩千多個候選配方,最終在東晉古籍《肘后備急方》的啟發下,創新采用低溫提取法,攻克技術難題。“為驗證藥效,屠呦呦甚至以身試藥,因長期接觸乙醚導致中毒性肝炎。”劉剛指出,這種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以家國為重的科研精神,正是當代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寫照。
創新:以現代科技激活中醫藥寶藏
劉剛博士特別強調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發中的創新價值。他指出,屠呦呦將現代提取技術與中醫藥經驗相結合,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其成果被拉斯克獎評價為“將古老中醫治療轉化為21世紀抗瘧最強武器”。“她不僅是青蒿素的發現者,更是中醫藥現代化的推動者。”劉剛表示,面對青蒿素耐藥性挑戰,屠呦呦團隊近年提出延長用藥時間、更換輔助藥物等新方案,再次彰顯了創新在科研中的核心地位。
現場互動:科學家精神照亮青少年成長之路
活動現場,觀眾圍繞“如何傳承科學家精神”“中醫藥創新未來方向”等話題與劉剛博士展開熱烈討論。一名中學生提問:“屠呦呦奶奶的故事對我們青少年有何啟示?”劉剛回答:“她教會我們,真正的科學探索需要熱愛、堅持與家國情懷。希望同學們以她為榜樣,在求知路上永葆赤子之心。”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徐媛園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