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六月的蟬鳴響起,江蘇的大中小學校都將迎來快樂暑假。持續升溫的“蘇超”比賽,以及它帶來的文旅熱潮,突然迎來百萬學生群體的加入,場景定然不同于往日。“蘇超”遇見暑期檔,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帶來哪些“意料之內”和“意料之外”的驚喜,頗令全省球迷期待。
一個最可能出現的變化是觀眾席或將掀起“青春風暴”。前五輪“蘇超”比賽的觀眾,中老年球迷占了相當的比例,但各賽場也有不少“家庭觀賽團”的身影,甚至有三代人同坐觀眾席的特別場景。隨著暑期臨近,不少城市的主場已經開始各顯神通,吸引青少年球迷和親子組合參與。蘇州賽區此前推出“學生憑證件免票+家長半價”政策,拉高了單場次上座率。這種變化印證了著名體育社會學家馬約翰的論斷:“青少年參與是賽事活力的第一指標。”徐州賽區創新的“足球夏令營觀賽日”模式,將技術訓練與賽事觀摩結合,單日吸引成百上千的小球員參與,形成“看球—學球—踢球”的閉環體驗。
另一個可能的變化是賽事運營或將開啟“夏日方程式”。南通賽區將啤酒節與足球嘉年華結合,已令場均消費額大大提升;鹽城首創“水上足球解說席”,解說員在充氣浮臺進行浸入式播報,吸睛無數。更值得關注的是賽事傳播的變革,抖音“#蘇超暑期檔”話題播放量兩周破億,常州賽區“00后”主播“小球俠”的單場解說吸引數以萬計網友圍觀。這些創新實踐正在改寫業余聯賽的運營教科書。
還有一個可能的變化是“蘇超”或將迎來人才儲備的“黃金窗口”。暑期檔恰逢中國足協“苗圃計劃”實施節點,江蘇一些城市也從長遠計順勢推出“未來之星”選拔機制。在無錫舉行的U12表演賽中,七名小球員獲得職業俱樂部試訓資格;揚州建立的“學生裁判培養營”,利用暑假吸引不少青少年的參與,考一個“青少年裁判”成為最酷的“暑假作業”。業內人士指出,暑期兩個月的實戰觀摩,抵得上校園足球半年的課堂教學。這種“聯賽搭臺,青訓唱戲”的模式,正在構建江蘇足球的新型人才生產線。
“蘇超”遇見暑期檔,青少年的參與毫無疑問將為“蘇超”這一草根體育賽事推波助瀾。當競技性與娛樂性找到平衡點,當專業運營遇上人口紅利,“蘇超”及其拉動的產業經濟就能迸發驚人能量。據悉,聯賽組委會正在制定《暑期足球經濟白皮書》,擬將臨時性安排轉化為常態化機制。這個夏天,江蘇草根足球書寫的不僅是一季的精彩,更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路徑。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