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永遠在尋找高地的城市,它生于江海之濱,卻從不困于低洼。當潮汐改變海岸線,它又從容轉身,將蜿蜒的河道化作商貿動脈。
這是一座敢于另辟蹊徑的先鋒之城,點燃了近代工商業文明的星火。
1000多年來,它以河為脈,通江達海;以文為魂,登高致遠。這里是,江蘇如皋。
如皋風箏千年前的“天氣預報員”
每逢大風天氣,如皋的空中總是傳來陣陣“交響曲”。
如皋板鷂風箏,是中國為數不多會“唱歌”的風箏。風箏上密布的哨口憑借45度迎風角,同風齊聲共奏,聲音可傳出十幾里。
如皋人費盡心思讓一只風箏發聲,究竟是為什么呢?
“鷂子口聲急,明朝雨打壁”,是說哨口風箏放到天上時聲音特別急促,預示大雨就要來臨。可以說,起源于北宋時期的如皋風箏,是妥妥的古代“天氣預報員”。
“預報員”的哨聲在這里響徹千年,如皋人之所以自古以來就看重天氣預測,與其曾經的支柱產業——鹽業密不可分。
沒有運鹽河 就沒有如皋城
如皋,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北翼。其南接長江,北迎淮河,東瀕黃海,西接大運河,江河海聯運體系之下,近可到達遼闊的北方,遠可出江入海,外聯世界。
公元5世紀前,如皋位于長江入海口北岸,長江與黃海“T”型交匯處,為煮海制鹽提供了絕佳場地,中國現有記載最早人工開鑿的運鹽河應運而生。
這條運鹽河西起揚州茱萸灣,東至如皋蟠溪,全長約130千米。而運鹽河的西端,恰與大運河最早的一段——邗溝相連,進而連通了長江與淮河兩條重要水系。
自此,如皋乃至淮南的鹽場被徹底激活。在西漢之后的千年時光里,如皋一直是中國主要的鹽業產地之一。
隨著運鹽河兩岸人口逐漸集聚、市集陸續形成,如皋城的雛形漸漸顯現。可以說,沒有運鹽河就沒有如皋城。
一條軸線穿起宋元明清
早上8點,整座城市在中山鐘樓的報時聲中蘇醒。
中山鐘樓,是如皋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它屹立于古城最高點,海拔約7米處,同時,這里也是古城的中心。這座于202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鐘樓,其前身可追溯至宋代縣署的譙門。
2022年,考古團隊在鐘樓地下1.4米處,發現了古城更迭的重要脈絡。
這條寬3.5米,南北長約50米的青磚鋪裝路面,為古代縣署正堂前的甬道,即如皋古城的中軸線所在。
隨著發掘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現其上竟還疊壓有多層青磚墻基和鋪裝路面,年代跨越宋元明清。
1000年前的如皋中軸線,與今天如皋城市的南北中軸線——海陽路在空間上完全一致,也可以說如皋城市中心、行政中心,千年之間沒有改變。
近50米老宅“步步升高”
東大街,現長420米,因靠近運鹽河,水運便利,曾是如皋歷史上重要的中央商務區,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整片街區以內城河為軸線,向兩側對稱伸展,形成了“井”字形的街巷空間形態。
由于臨江近海,易受臺風影響,這里的建筑檐口一般不超過4米,為了獲得更多空間,人們只能在進深上下功夫。
東大街最長的院落進深超過47米,采用“前店中坊后宅”的多功能型房屋格局,從店到坊再到宅,高度依次遞增,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狀。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玄機?
房子前后排布講究“和平共處”原則,你不壓我,我不壓你。后院主要用于居住和儲存貨物,30多厘米的標志性臺基加高房子,以及其上的雕花小孔,使得架空層內的空氣能夠與外界相通流動,增強防潮效果,延長貨物的存放時間。同時,這種設計也寓意著“步步升高”。
一窗蝕彩 百年通商
夜晚,古城西大街氤氳在煙火氣中,天南海北的各地美食小吃匯聚于此。
事實上,早在300多年前,商貿的繁盛就讓各省商幫在此云集。為了便于同鄉之間集結互助,各省客商紛紛在如皋修建商業會館。
古城東北角,內城河與外城河環抱之間,坐落著水繪園。園內的新安會館建筑群由安徽鹽商所建,其中以水明樓最為知名,它是如皋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
水明樓的內飾極為講究,彩色玻璃與傳統鏤空木雕相融合,默默講述著如皋商貿發達的過往。
一方泮池通江海
如皋文廟大成殿有著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由30根立柱支撐,其中最大立柱直徑超過50厘米,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立柱皆為名貴的楠木所制。
在明代,一根與如皋文廟大成殿最大中柱同等大小的楠木,價值相當于近1000公斤大米。在如皋不產大料的情況之下,能夠建造這樣規模的文廟,是非常難得的,可見如皋人富而重教的文化底蘊。
泮池,是文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皋文廟的泮池不算大,但這里的泮池水卻是全國罕見。因位于內城河南端的一節,如皋文廟泮池能夠直接連通長江與黃海。在這里,人們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學海無涯”。
泮池,在古代是學子入學時舉行儀式的場所。如今,取泮池的水,為四年級學生舉行10歲成長禮,是如皋的新風尚。這場莊重的儀式祝福學生能通達四方,擁有“以水為鑒,明德知禮”的品格。
今天,一座創下6項紀錄的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將再次跨越長江,新時代的如皋如虎添翼。從“據江海之會”到“融長三角之勢”,千百年來,這座古城始終以揚帆起航的姿態,騰江越海,登高致遠。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6月24日,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20檔,跟隨《文脈春秋》打卡“以河為脈,以文為魂”的江蘇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