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川歸》是朱輝第五部長篇小說。此前的四部都是2000年前后寫的,而差不多二十年后,他才動念寫《萬川歸》。這次,他決定以他們這一代人為樣本,“把望遠鏡對準了我們這代人四十年的背影。這四十年是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我不但想讓讀者看見我們激流中的身姿,也試圖讓讀者聽到我們的喘息和心跳”。
不東張西望的樸素感
朱輝是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江蘇“6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四十年他筆耕不輟,迄今已創作300余萬字的文學作品,曾獲魯迅文學獎等獎項。
《萬川歸》是朱輝的第五部長篇小說。2000年前,朱輝寫的全部是中短篇,風格駁雜。而2000年前后,他進入了異于往常的寫作狀態,“瘋了一樣”,一連寫了四部長篇。寫作的心態也更為從容,“我找到了切入生活的角度,似乎做到了俯仰自如。”朱輝說。
《萬川歸》寫于2021年,2023年完成。這部長篇小說通過多線敘事,深情而細膩地描繪了1980年代大學生投身時代浪潮、融入社會、完成自我的生命經驗與心路歷程。書中,個體經驗與集體記憶相互交織、日常生活與時代更迭層層疊合,為讀者勾勒出一段波瀾壯闊的知識分子四十年心靈史。
小說在《鐘山》雜志發表后,朱輝并沒有急于將其付梓出版,而是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修改,“五易其稿”,終以更加成熟、更加完美的版本面世。
從完成到完善,朱輝的精神一直是專注的,“我必須明確自己的姿態,那就是專注,嚴格要求,不寫便罷,寫每個作品,都力爭達到自己的能力極限。這種姿態一直延續,直到最近的長篇《萬川歸》。”
6月14日,在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協辦的朱輝長篇小說《萬川歸》創作研討會上,作為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相識的老友,畢飛宇回憶說,圍繞這部作品的打磨與突破,朱輝常打電話給他,“大概在南京他可能是給我打電話最多的人之一,每次一聊,起碼一個小時,有的時候更長。”在這個過程中,畢飛宇時刻感覺到朱輝在修改和完成這部長篇小說時的內心煎熬,“能聽得出來的那種從腳底下上來的沮喪,一點點的彼此安慰,擁抱著取暖,一點點過來”。
畢飛宇從《萬川歸》這本書中,感受到朱輝創作時“內心非常樸素,沒有東張西望”,這對于一個作家進入一個作品尤為關鍵,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個作家的美學品質和文學品質。他認為,《萬川歸》是朱輝通過將近四年的努力,為他自己帶來的足以總結他寫作生涯的一部作品,為他自己營造了一座高峰,也為整個江蘇文學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豐收。
工科生的設計感
在《萬川歸》這部著作中,朱輝設置了一條通訊工具的線索,甚至讓女主人公整理她家里的抽屜,把這些年用過的大哥大、BP機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一件件理出來,擺在桌上,“這就是濃縮的時間流”。
這不是朱輝第一次在文學作品中巧妙運用科技產品。在早前的作品《電話時代的愛情》《和辛夷在一起的星期三》中,就有類似的運用。“作為一個理科生,我對科技的發展更敏感些,對科技對生活的介入和改變既好奇,又感慨?!敝燧x說。
朱輝畢業于河海大學水利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師,后任河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2013年,朱輝加入江蘇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寫作?!艾F在想起來,理工科的教育對我是有恩的。理性、邏輯和追根究底,并不是文學的敵人?!敝燧x說。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也注意到朱輝的知識背景。汪政認為,朱輝的寫作,從內容、題材到寫作方法與他的理工科出身密切相關。在人物設置上,《萬川歸》里,歸霞和丁恩川就是水利專業出身,在文章結構上,也有著理工人的設計感。為了這篇小說的結構,朱輝想了一年多,摒棄所有雜務,甚至連短篇小說都只寫了一個,直到“突然有一天,腦子亮了。我興奮地看見了還一字未落的長篇的雛形”。
這種設計感甚至輻射到了書名?!叭f川歸”既是書中三位主人公萬風和、丁恩川、歸霞的名字組合,也有著“萬川歸?!钡脑⒁?。
將鏡頭放在同代人面前
“《萬川歸》取‘萬川歸?!猓∪缰燧x將60年的人生閱歷匯入筆端,帶有強烈的總結意味。”畢飛宇在發言中講到他讀這本書的觀感。
“我們的位置在哪里?我們看到了什么?經歷了什么?遺憾是什么?”在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看來,從過去寫到現在,朱輝在為這一代人做總結。
“《萬川歸》本質是一部反思小說,其敘事內核緊扣經濟全球化前后的中國社會轉型?!睆偷┐髮W教授郜元寶指出,朱輝聚焦的群體,恰是時代浪潮中的典型樣本,即“折騰一輩子,富足后又若有所失”的一代人。朱輝筆下,不但有全球化時代給中國帶來的各種紅利,同時也涉及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視角,包括家庭、感情、倫理等。
浙江大學教授翟業軍認為,描寫當下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朱輝做到了將鏡頭放在同代人的面前。
朱輝的寫作一直扎根現實,在《萬川歸》一書中,朱輝更是觸及更具深度、更為龐雜的社會議題和時代命題?!拔覀冃≌f現在產量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其中回望式的創作更多一些,直面當下現實的寫作比回望式寫作更難,但從量上、從質上,可以說占比都比較少。而《萬川歸》里,撲面而來的,都是我們正在進行的生活。”全國政協文史委副主任、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從這一點看,《萬川歸》這部作品對當前創作界具有啟示價值。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