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高考結束,一股“摘鏡”熱潮席卷而來。眾多懷揣大學夢想的高中畢業生,選擇通過近視矯正手術告別眼鏡,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人生新階段,各大醫院也迎來了咨詢和手術的高峰期。專家提醒,雖然年輕人對清晰視界的有強烈的渴望,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需要科學認識近視矯正技術。
走進無錫愛爾眼科醫院屈光科室,咨詢臺前排起的長隊和忙碌的醫護人員是這股熱潮最直觀的體現。屈光科主任、主任醫師顧勇介紹,自高考結束以來,近視手術咨詢量呈現爆發式增長,且預計整個6月將持續攀升,手術排期緊張,反映出畢業生們迫切希望趕在入學前改善視力的心情。
據悉,改善視力的人群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報考軍校、公安、飛行等對裸眼視力有嚴苛要求的特殊專業考生,屬于“應考剛需型”。顧勇主任指出,受征兵需提前半年完成近視手術政策影響,今年初的手術量已有顯著增長;另一類則是追求生活便利與形象提升的“生活質量改善型”學子。成功摘鏡的考生小慕(化名)介紹,自己術后視力達到1.2,告別了700度近視和200度散光后,摘鏡讓她對大學生活充滿自信。
面對近視矯正手術,很多人常感困惑:有哪些技術?如何選擇?記者了解到,目前主流近視矯正技術主要包括:全飛秒、個性化半飛秒、晶體植入術(EVO ICL和國產龍晶)和個性化表層激光。“并非價格越高的手術就越適合自己。”顧勇主任特別提醒,在擁抱清晰視界的同時,更需保持理性認知:近視矯正手術是一項成熟的醫療技術,但也伴隨明確的適應癥和術后維護要求。在愛爾眼科術前檢查多達20余項,充分了解、科學評估、嚴格檢查、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并在術后持之以恒地愛護眼睛,方能讓“摘鏡”真正成為開啟精彩大學生活的助力,長久享受清晰自由的“視”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 季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