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安
被譽為“百里大集”
在這里
每逢農歷初三、初五、初八、初十
方圓百里的居民約定俗成
匯集于此
共享民間盛會
跟大徐一起看一看吧
百里大集 豪駿鄉風
敬安鎮地處沛縣南端,位于蘇皖魯豫四省通衢交界處,東南、南部與銅山縣黃集鎮、何橋鎮接壤,西部與北部緊連河口鎮,東北與張莊鎮相鄰。徐濟高速公路、322省道(徐豐線)和沛敬公路穿越境內,為主要交通干線。行政區域面積96平方公里,下轄近20個行政村、6個社區。
敬安建鎮,始于至大元年(1308),載敬安朱姓“折檻世家”族碑。第一次見于方志,乃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版《徐州志》第一卷,為徐州(銅山)“四十五集”之一,并為“安樂鄉”(五鄉)駐地。由明入清,敬安繁榮如昔。據同治十三年(1874)版《徐州府志》記載,敬安除保留第五鄉“公所”地位,還曾是“斗虎店司巡檢”駐地。敬安這片土地,因為處于黃淮海平原的沃壤福地,所以生民定居也早,經濟開發也早,文化繁盛也早,固不可以具體朝代而定讞。僅以“敬安”得名并見于碑銘或方志為證,“敬安集”“敬安鄉”“敬安鎮”“敬安區”之名,早已名聞遐邇、飲譽江湖。
敬安有百里大集、明清古鎮之譽。復因貨物之全,所需皆有,四方人咸曰:“百宴若齊,就趕敬安集。”風俗之醇,童叟無欺,八方客皆曰:“賣貴賣賤,都到敬安。”是蘇皖魯豫接壤地區重要的人流、物流、文化流的薈萃之地。
坊間傳說,敬安得名之源有二。其一,得名于明武宗南巡“緊鞍”之事。“緊鞍”作諧音之變,是為“敬安”。其二,得于乾隆皇帝南巡,過敬安,賜名。聯系明代銅山各鄉命名,皆取自國學經典,而敬安所在的銅山五鄉即名“安樂鄉”,所以考“敬安”二字出處,唯孔子《論語》子路問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為“敬安”得名之正源。
敬安是歷代官府駐兵設防囤積糧草之地。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百姓勤勞,民風淳樸。歷經宋、元、明、清及民國,敬安鎮作為農耕文明與商賈文明的接合部,順應時代,發揮了一個集鎮滿足貨物供求、滿足村民生活、滿足節慶文化、滿足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功能。而為了實現這些功能,她還要突破一個鎮的局限,而在交通、醫療、教育、電訊、水利、文化、宗教等多個層面,加強與另外集鎮、與縣城、州城的聯絡與互通。這就決定了敬安鎮在歷史發展中的獨特個性。她是自成體系的,又是開放的。是農業為主的,又是以百業為貴的。
改革開放以來,敬安鎮政府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鎮,加快經濟建設,加快轉型發展,著力開拓創新,終于實現了“百里大集”的輝煌業績。如今,走進村落,道路寬敞平坦、街凈村美。回顧過去催人奮進,展望未來前程似錦。敬安鎮將站在時代發展的新起點,迎接新機遇,謀求新發展,開啟新征程,創造新輝煌!
沛縣敬安鎮農業發展以辣椒產業為重點,2024年辣椒雜交制種量占全國比重超50%,建成了全國種植面積最大、集中度最高、質量最穩定的辣椒制種生產基地。銷售額達12億元,“鎮研”系列榮獲全國馳名商標,“蘇恒潤”“金蘇潤”榮獲中國馳名品牌,注冊登記辣椒品種達158個。為加快產學研步伐,敬安鎮分別成立了辣椒制種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動站。敬安種質資源庫保存3000余份辣椒種質資源,自主研發辣椒新品系668個,辣椒新品種權保護106個,在農業部品種登記289個,申請授權專利88項。泡椒、牛角椒、羊角椒、線椒、螺絲椒、加工型辣椒享譽全國,形成了以敬安鎮為核心,以沛縣全域為示范區,以徐州市黃河故道區域為輻射區的辣椒制種產業發展總體布局。
地沃物阜,文明開放,孕育了代代圣賢豪杰。為了救國救民,敬安的好男兒,有的投身軍旅,獻身于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的戰場。有的投身于共產主義事業,犧牲于敵人的刑場或槍林彈雨的疆場。據不完全統計,歷史上敬安鎮至少有四十多位烈士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
來源 | 方志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