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籍作家王軍的散文隨筆集《無劇本出演》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品立足于對日常的體察和記錄,致廣大而盡精微,以真誠幽默的筆觸,展現了他對古都歷史、人文的高度關注,對城市再造和公共事業的飽滿熱情,也使人感受到作者對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文字即語言,好的作品應當是可誦讀的。”《無劇本出演》中,既有對“諧音梗”和方言、古字詞的運用,也有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價值體系的思考。作者堅持以市井聲景下質樸的文本直抵人心,且擅于運用聲覺留白藝術,在文本中預留想象空間,從而形成了模擬自然呼吸節律的、文字向語言靠攏的新型寫作風格,實現了文字即語言的文體創新,極具張力與幽默、鮮活特質。
如書中收錄的《月登閣記事》《選擇出來的“浐灞流派”》等文,既保留了公共事務、社會治理的專業細節,又通過“可誦讀”的文字韻律,讓民生敘事煥發文學的溫度,從而重塑了當代散文的表達方式。
無論是“捧讀”還是誦讀,《無劇本出演》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覺是,作者的創作狀態始終恣肆汪洋。而就其文學價值而言,在體制與詩意之間,王軍成就了一部會呼吸的人生筆記。它既相當于一場“無劇本”的文學實驗?,也是作者在思想、心靈成長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文字修行。
這其實正契合了新大眾文藝的創作理念——新大眾文藝強調的是作品的思想深度、藝術原創性、受眾互動度和傳播影響力有機結合,呼喚更多貼近生活、充滿人情味、能引起大眾共鳴的優秀作品。
中國作協副主席賈平凹專門為其作序并評價說:“這本書里都是他經歷記錄,不虛構,不妄言,沒有欺世盜名,沒有矯情做作,真實而情感充滿。他的筆力硬朗,行文收放自如,其空間感、節奏感以及遣詞用句,閑話的運用都頗見功力。”
學者戴建業認為,該著一本正經處寓冷幽默,旁斜逸出處見真性情,寫得有識、有情、有趣。
王軍認為,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演出,無論是盛大的還是黯淡的,都沒有預先設計好的腳本,也沒有導演,甚至沒有觀眾。正如他在《無劇本出演》的后記中所說:“一次無劇本出演,有大邏輯,沒有固定模式,要靠演員在大邏輯框架下臨場發揮,甚至編寫劇本,自導自演,設計場景,以及臺詞,才能演好角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