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錫城的防汛能力正經歷著“數字時代”的全新考驗。記者從無錫市城運中心獲悉,目前,大數據、視頻監控、智能算法等技術已深度融入中心的防汛體系,構筑起“一屏感知、一鍵調度、一網統管”的數字防汛屏障,讓傳統防汛模式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新活力。
精準的預警信息能讓一線的防汛處置效率更高。走進城運大廳,數字大屏上巨大的“城市積水點地圖”實時跳動著397個隱患點位數據,103份應急預案、485路視頻覆蓋了常規積水事件點位。同時,18個隧道、6個山體點位(惠山、靈山等)等高風險點位正在24小時不間隔視頻輪巡。這張由397處監測點組成的“數字天網”,正通過“秒響應”“內澇監管平臺”等系統,實時抓取雨情、水情、路況數據,讓每一處積水征兆都逃不過“城市大腦”的感知。值得一提的是,基于2023年160個積水點位、714路視頻與2024年237個點位、2360路視頻的歷史數據沉淀,工作人員編制了專項視頻預案,對隱患點位開啟“輪巡+智能預警”模式。一旦監測到路面積水超閾值,系統將立即通過數字治理指揮中心聯盟聯絡群推送警報,實現“發現汛情—通知處置—跟蹤閉環”的分鐘級響應。
“一旦發現險情信息,我們將即刻啟動全流程派單系統,抽調最近的搶險力量,從派單到處理都是‘分秒必爭’的速度。”中心值班人員介紹,這樣高效處置的背后,是23家市級單位(部門)組成的數字治理聯盟在發揮作用。從創建社情民意專題預案實時收集居民反饋,到通過對講系統聯動各區城運中心24小時值班值守,數字平臺正以“智能中樞”的角色,將分散的應急資源編織成網。當市民通過電話、網絡上報險情時,系統將自動匹配最近搶險力量,讓應急調度從“人工協調”升級為“算法派單”,真正實現“群眾上報—系統派單—處置反饋”的全流程數字化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