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季更替接納土地的饋贈
山海、林草、河湖、沙冰
自然萬物盡享土地的滋養
天藍、地綠、水清、景美
時空轉換感知土地的變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每逢“土地日”,我們總會以不同方式感念腳下這片熱土。走過35個年頭,我們一起見證國土空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脈動。
一部法律
維系人地和諧
今天,我們紀念全國“土地日”,也是國務院確定的第一個全國紀念宣傳日,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保護土地而設立專門紀念日的國家。
這個特殊的日子,源于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專門調整土地關系的法律頒布。時代在發展,改革在深化。根據我國土地管理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土地管理法先后經歷了4次修改完善。
35年來,世事變遷,時局變幻。縱觀每一個全國“土地日”宣傳主題,我們始終初心不變、底線不破、創新不止,聚焦統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安全、高水平保護,一體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和嚴守耕地紅線,一個以土地為基礎載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空間新格局逐漸形成。
仲夏時節
鹽阜大地繁花似錦、綠蔭如海
萬物競發的蓬勃生機撲面而來
從成功躋身上海大都市圈,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全國典型;
從重大項目落地的要素保障“加速度”,到耕地紅線守護的糧食安全“壓艙石”;
從營商環境優化的服務升級“組合拳”,到生態屏障構筑的綠色發展“硬支撐”……
“十四五”以來
鹽城以“兩保一優”為核心
充分發揮資源規劃的
基礎性、支撐性作用
在服務高質量發展與
守護民生福祉的征程中
奮楫爭先
要素配置顯效能
推進重大項目快速落地、房地產市場平穩有序、藍色板塊加快崛起……我市精準開展要素保障“護航行動”,全力推動用地用海用林等資源要素向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集聚集中。
我市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跟著一線走”,推動用地用海用林等資源要素向列入國家“兩新”“兩重”清單、納入省市盤子的各類重大項目集中集聚,做到“應保盡保”“快保優保”。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新洋港閘下移工程等重大工程設施加速落地;天合光能項目、阿特斯太陽能光伏電池、晶澳光伏電池和組件、比亞迪動力電池鹽城基地項目等一批重大產業順利開工建設。
在海洋經濟領域,我市編制完成《鹽城市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科學劃定開發利用功能分區,加快構建與九大海洋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藍色國土空間格局。抓好用海要素保障,推動項目用海應保盡保,“十四五”期間全市累計保障項目用海7萬余畝。2025年,建立涉海重大項目保障清單,主動對接用海企業,推動鹽城港濱海港區1#、2#、3#、4#物流園基礎設施工程獲得省廳竣工驗收合格批復。
突出規劃引領,持續優化空間布局。成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將事關鹽城的80多個重大事項納入規劃成果中,成為鹽城加入的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精準劃定“三區三線”,率先完成市級總體規劃編制,全域統籌縣級總體規劃落地,鹽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石搭建高標準完成……“十四五”以來,我市以構建“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為核心,統籌空間布局、強化要素保障、提升治理效能,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綠色家底再擴容
自然資源部2025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中,鹽城“讓自然做功:NbS的世遺答卷”項目成為江蘇唯一入選案例。作為全球濱海濕地保護的創新實踐,我市在世界自然遺產地率先應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通過科學構建典型生態系統生境,顯著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今年以來,我市扎實開展保護修復“提質行動”,奮力做大美麗鹽城生態家底,全市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市域典范見到實景、取得實效。
國土綠化工程取得扎實成效。全市各地加強造林綠化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全面排查區域內可用造林空間,努力在荒地、鹽堿地、沿邊隙地上挖掘造林潛力。今年以來,全市共完成新造林14441畝,其中新增造林面積2260畝;完成森林撫育1.6萬畝,實施退化林修復1708畝,低效林改造2229畝;完成鹽堿地造林713畝;啟動新建綠美村莊22個,改造提升11個。
嚴守“耕地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緊緊圍繞主責主業,重點緊抓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耕地占補平衡管理、集體土地征收管理、生態修復等工作。穩步推進建湖縣高作鎮、響水縣響水鎮等國家試點項目以及大豐區小海鎮等6個省級示范項目,項目總建設規模2.75萬公頃,整治區面積2.32萬公頃,規劃新增耕地984公頃,目前項目實施進度達到72%左右。
加強系統修復,守護濱海生態安全。深入實施滸苔綠潮聯防聯控,堅持源頭“控藻”、全程“除藻”、科學“用藻”一體發力,“十四五”期間,紫菜養殖筏架控制在25800臺以內,每年組織90~110艘漁船打撈漂浮綠藻,打撈綠落量逐年增加,2024年近4萬噸,滸苔資源化利用率達70%。順利完成中央財政支持的鹽城市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項目累計修復海岸1550公頃、岸線22.9千米,成功構建“潮間帶—鹽沼濕地—陸域緩沖帶”三級生態屏障,并于2024年底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到43.64%、全省最高。
民生服務暖民心
靠前服務“有速度”,營商環境“有溫度”。我市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全面推行“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供應模式,積極推動新上工業項目全部實行“規劃方案”和“出讓方案”并聯審批。健全完善“一碼+”推進機制,深化工業廠房量化登記,實現各類建設項目“交地即發證”“交地即抵押”“竣工即交證”,助推企業輕裝上陣、降低用地成本,持續助力全市企業高質量發展。
不動產登記事關群眾、企業切身利益。我市有序開展不動產登記工作,截至5月28日,大市區共受理各類登記12.564萬件,發放不動產權屬證書3.1048萬本、不動產登記證明1.602萬份。大力縱深推進歷史遺留不動產“登記難”問題化解,確保今年年底前任務臺賬內住宅項目全部完成首次登記,實現群眾申請即可發證。
民生設施供給回應群眾期盼。年初,市政府印發《鹽城市主城區存量土地及公共空間嵌入健身場地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實施方案》,明確三年主城區規劃新增54處健身場地設施,有效滿足群眾全齡段多樣化的健身需要。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我市將進一步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加速推進“兩保一優”,加快突破各項重點工作任務,在服務全省自然資源事業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中持續貢獻資源規劃力量。
如今,我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實現從無到有、從土地到空間的歷史性突破,一個覆蓋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以用途管制為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初步確立,為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耕地到生命共同體
從土地到整個國土空間
我們對美麗中國建設
有了更多新期待
35個全國“土地日”
見證了35年的堅守與奮進
也見證了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變遷
來源 | 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
記者 | 丁中明 陳婷 通訊員 | 錢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