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重要節點、關鍵時刻,越要勇挑大梁、多作貢獻——這是江蘇無上的光榮,也是江蘇義不容辭的責任使命。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江蘇發展給予關心關懷、寄予殷切期望,為江蘇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從工廠車間到科研實驗室,從港口碼頭到田間地頭,牢記囑托、實干篤行的熱潮在江蘇大地上奔涌不息。這澎湃熱潮,既是江蘇厚植發展優勢的生動注腳,更是踐行國家戰略的鏗鏘回響。全省上下錨定“四個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以知重負重的擔當、主動作為的姿態,扎扎實實的工作和高質量發展實績,奮力書寫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江蘇答卷。
推動“兩個創新”融合,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繼去年發布負載700公斤的工業機器人填補中國重載機器人領域空白后,南京埃斯頓自動化集團正向更高峰攀登。集團機器人自動化產品競爭力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禹介紹,得益于穩定的研發投入、高層次的研發團隊以及與高校深入的產學研合作,公司眼下正加緊研發負載1000公斤的六關節工業機器人。
在無錫高新區,先進高效航空航天裝備產業營收規模超100億元,近兩年復合增長率達24%,集聚重點企業22家,建成約4.5平方公里的航空航天產業園。面向未來,無錫高新區將大力培育“未來空間+深地深海空天+先進航空航天裝備”新賽道,著力攻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低成本發射技術等關鍵技術。
在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二的江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正奏響最激昂、最磅礴的時代強音。作為“科產深融”的先鋒主體,一家家企業堅定信心、銳意創新、破浪前行;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陣地,一個個高新區內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產業創新百舸爭流。
江蘇建有國家高新區18家,數量全國第一,其中4家進入全國前20強。3月,省科技廳啟動高新區新質轉型行動,推動重大科創基地平臺向高新區布局,引導龍頭(鏈主)企業與在蘇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圍繞“1650”產業體系實施“一園區一產業一賽道”工程。
日前,省科技廳、省教育廳共同啟動高新園區和高等院校“雙高協同”創新發展試點工作,以“優勢產業聚集區+優勢學科專業群”協同發展為核心路徑,探索“有組織科研+有組織轉化”模式,協同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培育新生代創新創業群體、營造開放創新生態。
“高新區承載著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和先行探索新型生產關系的雙重重任,要扭住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個關鍵,當好新質轉型的開路先鋒。”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徐光輝說,“開展‘雙高協同’行動,一頭連著高質量科技供給,一頭連著高水平成果轉化,聚焦產業,聚力創新,在融合貫通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加快修改《江蘇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到精心籌備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從持續擴大“蘇科貸”規模,到推進建設第二批12家省級概念驗證中心……江蘇以一連串精準有力的“組合拳”,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堵點,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深化深層次改革,
推進高水平開放
以改革破題、以開放賦能,江蘇在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勾勒嶄新圖景:今年1—4月,全省進出口規模達1.85萬億元,同比增長5.7%,進出口與出口規模雙雙創下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江蘇深知,高水平開放的根基在于深層次改革。”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省正以“放管服”改革為牽引,在市場準入、跨境貿易、要素流動等領域推出系列突破性舉措。
貿易便利化改革再升級——南京海關開發了AI智能集裝箱無感驗放、郵政人工送貨智能“刷臉卡口”等創新監管手段。南京海關科技處處長法勇告訴記者,平臺投入使用后,省內各口岸物流通關速度大幅提升,實現了7×24小時系統快速驗放。
營商環境改革出實招——不久前,揚州陸續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意見》等一攬子政策。“希望企業堅定投資發展信心,推動更多優質產能、技術、資金落戶揚州。”揚州市市長潘國強說。
新興領域改革搶先機——在生物醫藥領域,南京開辟生物醫藥專利預審“綠色通道”,發明專利授權周期從3年縮短至最快44天。蘇州等地設立“跨境電商產業引導基金”,重點扶持海外倉建設、數字化營銷等新業態。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以“穩規模、優結構、強韌性”為主線,江蘇在國際市場開拓中不斷刷新速度、提升效能。
今年,省貿易促進計劃將境外展會項目擴增至288個,省級境外重點展會展位費扶持比例提高到70%以上。省貿促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省已支持1400多家企業參加越南紡織及制衣工業展等120余場境外展會,組織3800家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等境內國際展會,招攬海外訂單。
南京江寧跨境電商產業園內,傳送帶晝夜運轉,工作人員在此分揀發往全球的貨物。“美國買家抓住90天政策窗口期下單,這周空運訂單環比激增40%!”某跨境電商企業負責人高興地說。
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省商務廳聯合行業協會,連續舉辦跨境電商運營實戰、供應鏈金融創新等主題培訓對接會,采用“線上直播+線下研討”的模式,吸引5000余人次參與。
5月23日的“德國企業南京行”活動中,180余家中德企業共商合作,西門子、舍弗勒等巨頭紛紛加碼江蘇。“8年建成4座廠房,政府‘加速度’功不可沒!”舍弗勒南京公司總經理侯大偉的感嘆,如同一面鏡子生動詮釋了江蘇強勁的投資引力。今年江蘇還將組織省內企業赴柬埔寨、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地開展投資促進活動,引導產業多元“出海”布局。
資料圖
省商務廳黨組成員、省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湯大軍表示,江蘇自貿試驗區將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規則開展制度型開放先行先試,扎實推進生物醫藥“研發—制造—流通—使用”全產業鏈開放創新,努力形成更多標志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
落實國家重大戰略,
展現更大擔當
5月13日,一根長51.4米、直徑2.8米、重達78.6噸的鋼護筒沉入江底,標志著崇啟公鐵長江大橋正式進入主體施工新階段。這座連接啟東與上海崇明的重要通道,目前總體施工進度已完成2/3,建成后將為長三角深度融合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資料圖
從全局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江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強產業協同聯動,讓技術、資金等要素暢通流動。
與上海一江之隔的啟東市,今年跨江融合加速:2025啟東(上海)產業發展合作懇談會上,現場簽約項目總投資270億元;該市在上海建設科創“飛地”,就近孵化10多個科技項目。
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立足全國“一盤棋”,江蘇主動對接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在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中奪冠的“天工Ultra”,其研發主體之一深圳市優必選公司與無錫頗具淵源:2020年雙方攜手合作,2024年優必選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在無錫經開區開工。
“研發在大灣區、產業化在太湖灣”,無錫率先成立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在產業協同、科技攻關、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合作。目前無錫與粵港澳大灣區間的代表性合作項目近百個,合作金額超千億元。
落實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既需要區域內部、區域和區域之間協同融通,也要以開放促發展,聯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內外聯動激活發展新動能。
5月22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內隆重舉辦了超200家企業入園慶典。西港特區是中柬互利共贏、深度融合的標志性工程,也是江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縮影。目前西港特區創造就業崗位3.2萬個,年進出口總額占柬埔寨外貿總額比例超過7%。我省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更好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國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作出更多貢獻。
從校園微改造到母嬰安全,從體育健身便民項目到農村公路(牧道)改造……4月13日,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揮部公布2025年20項“小而美”援疆惠民項目。立足“江蘇所能”,聚焦“對口地區所需”,江蘇用心用情做好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加強優勢互補、促進合作共贏。
堅持人民至上,
促進共同富裕
竹林泡湯、古井烹茶、池塘垂釣、山野采摘……今年“五一”假期,溧陽20家鄉村旅游重點村共接待游客66.02萬人次,實現直接營收8632.14萬元、同比增長17.15%。
鄉村提供生態和文化資源,城市游客帶來消費活力,融合農旅文商的“田園休閑熱”,是我省城鄉加速融合、資源雙向流動的生動表現。
當前,江蘇正以“城鄉一盤棋”的思維,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持續用力,著力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從“資源下鄉”到“產業興鄉”,“城市繁華”與“鄉村詩意”交相輝映,繪就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畫卷。
在南京鼓樓新村社區,每到午餐時分,許多老人在這里的助餐點排隊打飯嘮家常;在常州江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適老化改造“樣板間”接待了一批批“看房團”參觀……今年,江蘇首次把“設置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納入民生實事項目,將建成95家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實現縣(市、區)全覆蓋。
從“有沒有”到“優不優”、從“兜底線”到“提品質”,今年以來,我省堅持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切實增進百姓福祉。
6124萬元補助資金惠及全省1.5萬余名孤困學生,1.87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體育場館免費或低價開放……最新發布的1—4月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數據顯示,江蘇繼續堅持將可用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其中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領域支出增長較快。
眼下,聚焦高校畢業生“春招”,各地不斷挖掘崗位,加密招聘會頻次,舉辦“人才日”、校友企業專場、跨省招聘等活動,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簡歷診斷、職業指導、AI求職艙陪練等服務,全力穩定就業,提高就業質量。今年1—4月,全省城鎮新增就業46.2萬人。
5月19日,鹽城市亭湖區黃尖鎮興農村的潮間帶藝術村里熱鬧非凡,“潮聲漱玉·詩墨題箋”詩詞書法展等讓人目不暇接;非遺市集上,發繡、木雕、瓷刻等展位前人頭攢動。
物質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今年以來,江蘇著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升級版”,實施“茉莉花開”文藝直通車行動,創新推出“家門口看大展”“家門口賞好戲”“家門口享非遺”系列活動,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5月23日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江蘇一批城市、村鎮、單位、家庭、學校受到表彰,通過復查確認繼續保留榮譽稱號,總數均居全國前列。
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江蘇把高質量黨建擺在更突出位置,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進一步營造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濃厚氛圍,增強各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勇挑重擔、開拓進取,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顧敏 徐冠英 王夢然 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