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25日訊(記者 徐昇)邁入老齡社會是21世紀全球性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國今后發展長期面臨的重大國情。如何應對老齡化的問題和挑戰,深化老齡文明的價值理念和實踐應用?5月24日,倫理與文明國際會議在南京開幕,由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研究會和老齡文明智庫舉辦的倫理與老齡文明專場會議同步舉行。在倫理與老齡文明專場開幕式上,來自海內外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相聚一堂,共商老齡文明發展大計。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老齡文明智庫理事長張寶娟,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王燕文出席開幕式。
活動現場
江蘇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居全國第二位,老齡化率居全國第六位,是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早和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省份。近年來,江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始終把做好老齡工作作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舉措,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老齡文明的社會基礎不斷夯實。
張寶娟在開幕上致辭,她提到,老齡文明智庫成立以來,大力整合政府部門和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立足老齡文明學術研究和老齡工作實際,著眼推動老齡化觀念轉變,聚焦解決老齡化帶來的突出問題,以《老齡文明智庫專報》形式推出了一批學術成果,連續3年出版《老齡文明藍皮書》,在全省13個設區市設立老齡文明實踐聯系點,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老齡文明建設實踐,為走出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建言獻策,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張寶娟建議,要確立對老齡社會的正確認知,科學謀劃老齡社會的發展路徑,保障老年人的各項權利,加強國際和區域交流合作。
此次倫理與老齡文明專場會議匯集了相關學科領域的“最強大腦”,5月24日-26日,連續三天前沿論道,四場主題演講,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老齡文明主題學術盛宴。現場,來自倫理學、人口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六位學界大咖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陸杰華作題為《合而不同:“投資于人”導向下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的分享,指出老齡社會新形態下宏微觀經濟格局發生歷史性轉向,需要以“投資于人”作為基本政策導向,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與民生福祉改善。
哈佛大學教授陳宏圖帶來題為《老齡化世界的多元需求:理解老年社會中的脆弱性與不平等》的分享,呼吁建立差異化的養老服務共擔機制,以集體責任取代將照護孤立為私人負擔的體系。
牛津大學教授朱利安·薩烏列斯庫帶來題為《地球人類生命的數量:壽命長度與人口數量的權衡》的演講,分享了可遺傳多基因編輯的可行性、倫理考慮和社會影響,提倡以集體主義倫理方法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影響。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鐘一諾在《生命終末期干預措施的文化變異性:亞洲地區的范圍綜述》中指出,不同亞洲文化對終止生命維持治療的態度并非完全一致,且高度依賴具體情境,受文化、倫理和社會因素影響。
江蘇省廣電有線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松作題為《在自由的生活中優雅地老去——基于家庭場景的廣電智慧康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演講,通過關鍵技術研究、創新適老服務,可以構建基于家庭場景的廣電智慧康養體系和服務模式。
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研究會副會長、老齡文明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資深教授樊和平帶來題為《老齡文明的倫理期待》的分享,他認為,應對老齡化的“積極”話語和“積極”戰略,是將“老齡化”推進為“老齡文明”。現代老齡文明中國形態的建構,必須建構“倫理質量”的理念,確立“倫理質量——老齡群體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老齡化時代的文明質量”一體貫通的文化意識,以老齡群體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為著力點,探索以倫理需要滿足為底層設計和頂層設計的中國式養老模式,以倫理質量提升老齡化時代社會文明的質量。
本次開幕式由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研究會副會長、老齡文明智庫首席專家,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主持。開幕式上,《老齡文明藍皮書(2024)》發布會同步舉行。
今年是老齡文明智庫第三次編纂發布藍皮書。全書共計51萬字,匯聚了國內外老齡研究的最新成果。作為智庫年度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藍皮書圍繞“老齡文明理論前沿研究”“老齡文明主題調查研究”“老齡文明專題學術研究”“老齡文明國際視野研究”四個部分展開深入探討,既有對政策趨勢的研判,也有對典型案例的剖析,為學界和業界提供有益參考。
為推動老齡文明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活動最后還舉行了贈書儀式,十三市人大社會委及老齡文明實踐聯系點獲贈藍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