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26日訊(通訊員 周苗苗 記者 高峰)近日,宿遷市宿豫區來龍鎮光明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豫新街道錦華社區獲評“全國文明單位”,張小麗家庭獲評“全國文明家庭”。三項國家級榮譽的背后,是宿豫區深耕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實足跡,更是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生動縮影。
光明村黨委聚焦基層黨建、農房改善、社區治理、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重要方面,科學謀劃、真抓實干。積極探索“一核三中心”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即以村黨委為核心,以綜合治理服務中心、集體資產管理中心、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為載體,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文化設施完善,文化活動豐富,組建光明舞蹈隊、光明合唱隊等,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舉辦道德講堂、普法教育等,提升村民的道德觀念、法治意識,形成文明和諧的良好風尚。立足區域實際、資源稟賦,探索出高效農業、農旅項目、“三來一加”等多條產業振興之路,帶動就業崗位160個,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00萬。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村內道路全部實現硬化,完善給排水系統,建立垃圾收集轉運體系,打造了公園、綠地等休閑空間,生態環境良好,綠化工作成效顯著。近年來,先后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江蘇省文明社區”等多項榮譽。
豫新街道錦華社區位于宿豫區主城區,區域面積1.0平方公里,下轄6個居民小區,常住人口1.2萬人。社區按照“文明引領、多元共治”的工作思路, 建立了“社區-小區-網格-樓棟”四級組織體系,與小區“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相結合,形成了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上下聯動的良好工作格局。依托社區志愿者服務站,組建了11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隊伍,年均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免費義診、政策宣傳等各類服務活動180余次。針對小區治理的“八亂”難題,社區與共建單位共同組織志愿者1500余人次,對小區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同時投入資金維修小區道路、涼亭,增添充電車棚、健身器材等,營造了“人人參與,共建美好家園”的濃厚氛圍。社區先后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單位”“江蘇省文明社區”等榮譽稱號。
宿豫區下相街道有一位木槿花一樣的女子,她叫張小麗,一家5口人,他們用愛與責任譜寫了一曲文明和諧的家庭樂章,成為社區的文明典范。張小麗家庭是個幸福之家,但2004年秋天她丈夫突發癲癇,隔三岔五就需要住院,2014年她公公查出胰腺癌,需要長期化療。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婆婆又被確診為乳腺癌,接二連三的變故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但是張小麗秉承著“一定要把我們家過好”的信念,每天起早貪黑,一邊細心地照顧公公婆婆和丈夫,輔導孩子上學,一邊兼顧餐館的生意,用堅強勇敢為家人撐起保護傘。多年來,吃藥、吊水、化療,他們攙扶著經歷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手術,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張小麗家庭不僅在家庭內部踐行孝親敬老的美德,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將這份愛與關懷傳遞給更多的人。他們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關愛老年人志愿服務活動,為社區內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送去溫暖和關愛,將愛心持續傳遞。
宿豫區將繼續以文明為筆、以實踐為墨,繪就新時代精神文明的壯美畫卷,讓宿豫的文明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