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南通大學建校113周年,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邁入“一院兩區、東西兩翼”新平臺高質量發展服務江海百姓之際,大型原創話劇《通醫人》于5月24日晚在南通大學藝術中心劇場上演。
話劇《通醫人》是由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原創,為《大國良醫》系列三部曲之二,是繼《通醫魂》之后又一現實主義話劇力作。該劇將鏡頭對準20世紀90年代備受矚目的“通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探討了“通醫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人物塑造以“通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為原型,通過青年教師肖松、手外科醫生唐波、血液科醫生劉純之等人的成長和奮斗歷程,展現出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和醫患雙方的情感互動。
從“通醫現象”到精神解碼,一部話劇的創作初心
20世紀90年代,“通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稱為“通醫現象”,作為一種時代精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立志成才、艱苦創業、愛國奉獻、勇攀高峰”是對他們的高度總結。
這部劇的誕生,源于三個追問:“是什么土壤孕育了這樣優秀的學子?”“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愿意扎根這片土地?”“為何在資源有限的南通,他們能快速成長并取得卓越學術成就?”
主創團隊通過深度訪談原型人物及其身邊人、查閱海量文獻,以史實為基、藝術為翼,將“通醫現象”背后的精神密碼,化作舞臺上靜水流深的敘事。
話劇《通醫人》由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南通大學和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共同出品,申演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承制。
從“追夢少年”到“制造星星”,通醫人的熱血青春
當舞臺的大幕拉開,層層紗幔如同是寫著青春詩篇的信箋,將封存的青春故事,一頁頁攤開在觀眾眼前。想要迫不及待地呈現“榮耀時刻”的高光,但卻又怕讓觀眾錯過了任何一頁的精彩,所以每一層紗幔都是輕輕打開,認真讀取,飽含深情。
“通醫現象”閃耀的成就背后,是露臺上醫學書的詳細標注,實驗室里數據的反復驗證,象征希望小紅花的生命接力,還有在出國浪潮中“逆流而行”的堅定選擇……這些細節如珍珠串線,串起通醫人的熱血青春。如同每個人都憧憬著站在鎂光燈下的榮耀時刻,然而夢想的實現從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每一步都腳踏實地,艱苦奮斗。
從“舞臺角色”到“現實共鳴”,雙向奔赴的情感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劇中部分角色由南通大學師生和通大附院的醫務人員飾演。
“演到唐波老師對我說要做的不是懷疑自己,要大膽地設想,然后非常非常謹慎地求證。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工作日常。”飾演王愛國的通大附院中醫科醫師陳韜說,“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真實的人和事,所以對我而言這次演出不僅是一次舞臺實踐,更像是一次作為醫者的自我表達?!?/p>
南通大學醫學院張桐瑞在劇中飾演報告會場上提問的男同學,他說:“這次參演就像完成了一段跨時空的對話,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通醫精神,作為通大的學生,我們不僅要讀懂通醫人,更要成為通醫精神的續寫者?!?/p>
從“張謇精神”到“通醫現象”,文化長河的精神接力
作為南通市2024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精品扶持項目、中國科協科學家故事舞臺劇優秀劇本,話劇《通醫人》的成功上演被視為通大附院文化建設的又一里程碑。
南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施煒在觀演后表示:“從張謇‘實業興邦、教育救國’的宏愿,到當代通醫人‘愛國奉獻、勇攀高峰’的實踐,《通醫人》用藝術語言完成了一次歷史與當下的‘精神對接’。這不僅是一部話劇的成功,更是通醫精神的一次生動表達與傳承。”
演出結束時,全場觀眾自發起立鼓掌,掌聲如潮。觀眾們紛紛點贊并留下真摯的觀后感“劇情真實、熟悉又親切,生動展現了一代代通醫人胸懷家國、攻堅醫學難題的忘我精神。尤其是以通醫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群體為代表的精英們,用愛國為民的赤誠、忠誠事業的熱忱、報效祖國的深情,完美詮釋了'通醫現象'——正是這種精神基因,解開了'為何一棟宿舍樓能走出四位院士'的成長密碼,也解釋了通醫學子為何能在北上廣等地成長為行業棟梁。這部作品不僅是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教育好教材,更是從醫者的精神燈塔?!?/p>
通訊員 朱志紅
校對 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