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是朱明一代權臣,任內閣首輔二十余載,在《明史》中入《奸臣傳》,他也曾先后在南京任職至少有十年之久。嚴嵩父子為大奸臣,臭名昭著,遭人厭憎。在《鳴鳳記》《十三樓》《一捧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等文本中均以奸佞面目出現。真實歷史到底是什么樣的?且來說說嚴嵩其人。
科場順遂
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月二十二日,嚴嵩出生于江西袁州府分宜縣介橋村。其祖嚴驥、父嚴淮,久考未成,悉心栽培、教導嚴嵩,“惟教此子,他不足計也”,“躬身督課,不輟寒暑”。嚴嵩五歲在嚴氏祠堂啟蒙,九歲入縣學,先后得縣令莫立之、曹忠等賞識,十歲即通過縣試,十九歲鄉試中舉。1505年,嚴嵩考中進士,為二甲第二名,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其主考官之一,嚴嵩被選為庶吉士,后被授予編修。與嚴嵩同科的狀元是顧鼎臣,湛若水也與嚴嵩同年。《明史·嚴嵩傳》載:嚴嵩出生于寒士家庭,自小學習聲律,少年聰慧,善于作對。有人出一聯:“關山千里,鄉心一夜,雨絲絲。”他隨口應對:“帝闕九重,圣壽萬年,天蕩蕩。”閣臣李東陽等“咸偉其才”。
1508年,嚴嵩祖父嚴驥去世,次年其母撒手人寰,嚴嵩退官回籍丁憂,鄉居八載。此時,武宗放浪形骸,“游龍戲鳳”,也正是宦官劉瑾權傾天下之時。
任職南京
劉瑾與其黨羽被誅滅后,嚴嵩北上順天,正式復官。嚴嵩先后在北京與南京的翰林院任職。嘉靖年間,明世宗沉迷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對政事漠不關心,朝中事務皆交由朝臣處理。禮部尚書夏言得明世宗寵信,炙手可熱。因有同鄉之便,嚴嵩拼命討好攀附夏言,冀望飛黃騰達。
1522年,年過不惑的嚴嵩升任南京翰林院侍讀,署掌院事。1525年,嘉靖四年,嚴嵩升任國子監祭酒。1532年,嚴嵩升南京禮部尚書,年過半百的他終于躋身正部級行列。1534年,嚴嵩改南京吏部尚書。南京任職期間,嚴嵩交游廣泛,寄情山水,雨花臺、明孝陵、觀音山、燕子磯、朝天宮、靈谷寺,多次登臨,都有詩作。南京城南雙塘路附近曾有嚴家井,傳嚴嵩居此,且鑿一井,遂以為名。南京有一嚴家橋,東起蓁巷,西至進香河路,原為進香河上的五橋之一,巷因橋而得名,人說也與嚴嵩有關。他有一《觀雪登清涼山餞秦司徒》:
巖壑風煙積,樓臺氣色寒。
祇園最高處,飛雪更宜看。
鶴近瑤空舞,花依綺席漫。
中臺趣巖召,南斗寄余歡。
嚴嵩還有一《登金陵觀音山》:
江閣憑虛似幻成,綠崖蒼壁有人行。
波晴日抱黿鼉窟,天險山圍脾睨城。
萬里濤龍爭赴海,八埏琛帛盡朝京。
誰能數到層軒坐,臨水看云失宦情。
嚴嵩曾作《金陵城西泛舟太宰劉公邀集》:
疊嶂澄江繞帝州,金樽錦席在蘭舟。
正逢吏散軒裳集,況是郊晴霧雨收。
隔岸帆檣迷浦淑,傍城樓閣帶林丘。
名都勝概還今賞,赤壁高陽空昔游。
王世貞說“嵩詩少年如碧荇依依,水清石見,春云綴空,濃淡有情”。胡應麟稱嚴嵩七律是“弘正之后、嘉隆之前第一人”。
1536年,年近花甲的嚴嵩北上赴京朝覲,接受考察,被明世宗留下,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因明世宗對議禮格外重視,禮部尚書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顯赫,往往成為進入內閣的一大階梯。嚴嵩由此與明世宗開始頻繁接觸。據嚴嵩自稱,當時明世宗忙于同輔臣制定禮樂,一日召見兩三次,有時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距皇宮約四里,乘車驅隸弗及,往往單騎疾馳,快馬加鞭,樂此不疲,很是自得。
1538年,有人上疏請獻皇帝廟號稱宗,以入太廟。當時,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群臣爭議點在于,他能否追尊他的親生父母。朝中大臣,包括嚴嵩在內,本欲阻止。明世宗怒不可遏,著《明堂或問》,嚴厲質問群臣,“皇考稱宗,豈為過情?”嚴嵩盡改前說,一味媚順明世宗,且“條劃禮儀甚備”,因此而青云直上,位極人臣。
明·文伯仁筆下的南京美景
1542年,首輔夏言革職賦閑,年過花甲的嚴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終于入閣,成為首輔之一,仍掌禮部事。
夏言自視甚高,倚老賣老,對明世宗沉迷道教,不以為然,漸不為皇帝所喜。一日,明世宗將沉香水葉冠賜予夏言、嚴嵩等,夏言拒絕佩戴,但嚴嵩每次出朝都會佩戴此冠,還特地用輕紗籠住以示鄭重。明世宗見狀,越發喜歡嚴嵩而嫌棄夏言。
嚴嵩又晉升為太子太傅,羽翼已豐,炙手可熱。他相繼除去政敵夏言、仇鸞,朝中一時無人與之匹敵。嚴嵩深知世宗對大臣的猜忌之心,為保住權位,對所有彈劾他的人都施以殘酷打擊,輕者去之,重者致死。沈煉、楊繼盛之死,最為突出。
沈煉上疏羅列嚴嵩十條罪狀,指責嚴嵩要賄鬻官、沽恩結客、妒賢嫉能、陰制諫官、擅寵害政。嚴嵩狡詐反擊,說沈煉在知縣任上犯有過失,想借建言得罪,受些微處分,以避免更大追究,博取清名。世宗謫發沈煉至口外保安。沈煉在塞外以詈罵嚴嵩父子為常,嚴嵩聞之大恨。嚴嵩之子嚴世蕃囑咐新上任的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總督楊順合計除沈,許以厚報,“若除吾瘍,大者侯,小者卿”。恰逢白蓮教徒閻浩等被捕,招供人名甚多。楊、路列上沈煉之名,經兵部題覆,沈煉終被冤殺。
明·文伯仁筆下的南京美景
幾年前,有電影《繡春刀》,主人公即為沈煉。其原型或靈感來源或為這個沈煉。
嚴嵩父子權傾天下二十余年,嚴世蕃狂妄至極,甚至在家中寶庫內大笑說“朝廷無我富!”眾多大臣屢加彈劾,皆賴世宗包庇而安然無恙。因嚴嵩把持朝政,“政以賄成,官以賂授。”每一開選,視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遷,則視缺之美惡而上下其價。如七品州判,售銀三百兩,六品通判售銀五百兩。刑部主事項治元,用銀一萬三千就可轉任吏部稽勛主事,貢士潘鴻業用銀二千二百兩,當上了臨清知州。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山東道士藍道行以善于扶乩聞名于燕京,徐階將藍道行介紹給世宗。一日,藍道行在扶乩時稱“今日有奸臣奏事”,年逾八旬的嚴嵩剛好路過。世宗問藍道行:今天下何以不治?藍答:賢不竟用,不肖不退耳;賢如徐階、楊博,不肖如嵩。世宗問:果爾,上仙何不殛之?藍答:留待皇帝自殛。世宗聽罷,久久沉吟不語。嚴氏父子就此而被藍道行所推倒。1565年,嚴世蕃被判斬首,嚴嵩被沒收家產,削官還鄉,片瓦不存。《明史》載:嚴嵩家產盡抄,共抄得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于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此外還有田地上百萬畝,房屋六千多間,以及無數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畫等。
1567年,嚴嵩于貧病交加中在介橋去世,終年87歲。他死之前,寄食于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無人吊唁,曾有絕句: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嚴嵩著作有《鈐山堂集》《鈐山詩選》《直廬稿》《南宮奏議》《歷官表奏》《嘉靖奏對錄》《南還稿》《振秀集》《山堂詩抄》等。
二十余年內閣首輔一代權臣,就此謝幕。王振羽